English

中医需要“名角儿”

2000-07-22 来源:生活时报 穆 止 我有话说

提起北京的名老中医,真有几个名字响铛铛的,诸如施今墨、刘渡舟、董建华、关幼波、刘弼臣……即使是圈外人士,大约对几位也颇有耳闻。但不幸的是,在他们之外,我们似乎就再不知道中医界还有什么名医了。非但名医,连名院也难求。就拿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的“四大中医院”:宽街北京中医医院、广安门中医医院、西苑医院和东直门医院来说吧。笔者曾向数位业内人士请教这四家“中医”孰优孰劣,哪一家更胜一筹,得到的答复几乎一样,尽管各有特色,但就具体专家水平来说,都差不多。

这几年北京市实行“总量控制、结构调整”,在控制药费的不合理上涨方面卓有成效。但在这过程中,一些中医界人士也表示了自己的苦衷。据他们说,控制药费对中医医院的影响更大。因为西医医院除了用药外,还有众多的器械治疗,大型检查设备,可以维持相当的收入,而中医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中药,如果去了这一项,光靠把脉针灸按摩就颇难维持了。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,但却比较片面。他们忘了,除中药外,中医还有一项优势,就是能出名医。

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,强调精确直接,必要时需借助各种仪器设备。求新和求变成为发展动力,如果没有了状态良好的精力体力,又不能紧跟最新技术发展,年资再深也会被逐渐淘汰。中医在理论上的传承性重于西医,医生的医案积累、见识、判断力在望闻问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这就是人们常的中医越老越“值钱”的道理。随着日积月累,西医的技术更新了,中医的“名医”也出现了。总的来说,这实际上也能算作一种殊途同归。但实际情况却有些不同,这些年“名老中医”的数量越来越少,越来越变得稀有珍贵。据称各中医院60以上的“这老那老”之下,几乎已出现了断档的局面。

照理现在各地中医药大学这么多,培养出的人材不少,怎么会断档呢。其实不然,有人说,现在这些四五十岁的中医专家们从积累到技术,绝不比他们上面的“名老”们差,只是现在竞争太激烈,已经没有了当年“四大名医”产生时的各种条件。

条件在于创造,只是缺乏一种“名牌意识”,便无从措手。中医需要名医,患者也需要名医。明白了名医出而医院兴的道理,现在赶紧动手创名牌,还来得及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